行贿人被索贿后行贿违法吗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一般在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主动自愿的进行行贿,而此时通常也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行贿行为,但在现实中也有可能是公民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索贿,那要是行贿人被索贿后行贿违法吗?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介绍,欢迎阅读了解。
行贿罪与受贿罪的构成
在司法实践中,行贿罪和受贿罪可以同时存在,但也存在只成立受贿罪而不构成行贿罪的情况。例如,在第一个案例中,如果被勒索的一方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但并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那么就不构成行贿罪,但勒索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则构成受贿罪。而如果被勒索的一方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那么被勒索一方就不构成行贿罪,只有受贿罪成立的情况。
行贿罪构成要件的解析
造成行贿罪不成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被勒索一方并没有侵犯行贿罪的客体,即职务的不可收买性。行为人并不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主动地收买国家公职的公正性与廉洁性,也并不是在进行一场权与利的肮脏交易。第二,被勒索一方在客观方面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他所获得的利益是法律允许的。第三,被勒索一方并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意图。因此,如果被勒索财物一方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就不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当然也就不成立行贿罪。针对这一情况,刑法第389条第3款对此作了特别规定。
被索贿型行贿罪的构成
被索贿型行贿罪的特殊性在于行贿人最初并没有故意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但在国家工作人员索取财物后,行贿人确实给予了国家工作人员财物。在这种情况下,判断是否构成行贿罪,首先要判断行贿人是否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并且是否获得了不正当利益。根据《刑法》第389条的规定,行贿罪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因此,在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中,行贿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谋取正当利益,无论是否成功获得,都不构成行贿罪。而在第三和第四种情况中,需要注意索贿型行贿与主动行贿的区别。如果是主动行贿,不论是否获得不正当利益,都构成行贿罪。但如果是索贿型行贿,只有被索贿的行贿人确实获得了不正当利益,才构成行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