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确权和宅基地纠纷调解的法律原则和程序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06
一、先行政后司法的原则,未经政府调解的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根据2004年版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情况下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政府处理决定不服时,可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纠纷应首先经过调解,调解的首选单位是乡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未经过人民政府调解的纠纷,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二、在纠纷解决之前,土地要保持现状
农村土地目前存在三种权利,即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耕地有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有使用权。在纠纷解决之前,当事双方或多方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在有争议的土地上新建建筑物或破坏现有建筑物,直至争议解决为止。
三、以前有协议的,如果不违反法律协议为准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土地纠纷事件很常见。许多纠纷在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时,当事双方已经签署了协议。如果当事人有协议,并且该协议不违反国家政策,应予以保护。违反国家政策主要指的是小产权房。因此,在当前阶段,购买或出售农村宅基地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无论协议如何签订,小产权房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四、现有政策和过去政策冲突时,要考虑双方意见协调
目前的法律一直在变化,许多过去非法的行为现在已合法化。例如,农民私自承包土地和农民在村以外范围内买卖宅基地在过去是不允许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些法律逐渐弱化甚至消除。许多历史纠纷在当时并不符合法律条件,但现在符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应充分考虑双方意愿和历史因素,区分各个阶段党的方针和政策,并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协调。严禁单方面和武断地解决问题。
五、土地纠纷解决之前无法维持现状,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指定第三方使用
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争议未解决前,如果无法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维持现状,土地管理机关有权指定临时使用单位使用,以保护争议的土地。争议双方都必须服从,不得借故破坏土地及其附属物,不得煽动群众闹事,或以其他非法手段强行占地。
六、土地纠纷处理需要秉持三大原则
在处理土地纠纷时,应秉持以下三大原则:以法律为基础(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国家、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维护单位或公民个人的合法使用权),在现实的基础上参照历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确保土地纠纷的协调和判决过程合情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