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31
侵权行为人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其明知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却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导致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无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该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就应依照法律规定承担责任。
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清晰展现,司法工作人员不应该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或应当预见的能力。这种做法可能会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等因素出发,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预见结果的发生。
不能因为结果严重就断定行为人能够预见或应当预见。行为人是否能够预见结果的发生与实际发生的结果是否严重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结果严重就意味着行为人能够预见或应当预见,结果不严重就意味着行为人不能够预见或不应当预见。将结果严重与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做法是违反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残余。
行为人在实施不道德、违法乃至犯罪行为时,有时也会出现行为人无法预见的结果。不能因为行为人实施的是不道德、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就断定行为人能够或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所有结果。特别是不能因为行为人的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就针对其无法预见的结果追究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