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2
附条件逮捕是一种强制措施,指的是在审查逮捕过程中,对于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得定罪所必需的证据、确有逮捕必要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过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予以批准逮捕,并要求侦查机关进一步补充证据材料。
(1) 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以及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嫌疑人。
(2) 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证据有所欠缺,但已基本构成犯罪。与一般逮捕的要求相比,附条件逮捕的区别在于认定犯罪的证据标准不一致,即“证据有所欠缺”,但应该达到“基本构成犯罪”的程度。
(3) 认为经过进一步侦查能够取到定罪所必需的证据。侦查机关已就下一阶段如何开展工作有了明确的侦查方案和计划,因限于刑拘时间短而无法获取定罪的关键证据方提请批准逮捕,若给予一定时间既能补充完善证据材料。
(1) 必须经检察委员会决议通过。附条件逮捕是在定罪证据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做出的逮捕决定,存在较大逮捕风险,适用不当,极易蜕变为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强制措施,必须慎之又慎,因而由检察委员会审查决定。
(2) 向侦查机关发出《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列明需要查明的事实和需要补充收集、核实的证据,并及时了解补充取证情况。附条件逮捕案件应当严格审查,对于认定犯罪存在的疑点要一一列明,并指出必须调取的关键证据。
(3) 对于侦查机关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仍未能取到定罪所必需的充足证据的,应当及时撤销逮捕决定。侦查监督部门要及时督促和监督侦查机关的侦查取证工作。如果发现侦查工作难有进展,难以取得定罪所必须的证据,应及时撤销逮捕决定。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国家赔偿法适用的主体包括:
国家机关是指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的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都有可能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理论上所有国家机关都是侵权行为主体。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国家依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在各类国家机关工作的,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根据具体法律、法规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根据具体法律、法规的授权,它们行使特定行政职权,并对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产生影响。因此,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也是国家侵权主体之一,国家对其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是指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权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和非国家公务员的个人。被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仅能根据委托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其行为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使职权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