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的善意取得条件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资产管理 > 公司股权转让法律知识

股权的善意取得条件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363325

一、登记的股权人没有处分权

在法律上,登记的股权人没有处分权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股权人不是真正的股权人,其要么完全没有股权,要么所登记的股权超越了自己应有的股权利益,抑或是虽然有股权、但因法律规定而没有处分权。无论哪种情形,均归为登记内容与实际股权或处分权不一致。导致这种权利不一致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是登记机构错误登记所致,也可能是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所致。

二、无处分权的人转让股权

在登记的股权与真实股权或处分权不一致时,如果登记的股权人不转让该股权,也不会有善意取得,故而,登记的股权人不仅需无处分权,还应实施转让股权的行为。从实践情况来看,并非所有无权转让股权的行为均能导致善意取得,在适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股权善意取得构成要件进行筛选。

(一)作为构成要件的无权转让行为

  1. 夫妻以共同财产向公司出资取得的股权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该方擅自转让该股权。在法院实践中,这种行为的典型案例是“彭丽静与梁喜平、王保山、金海岸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侵权纠纷案”,法院认为夫妻一方转让共同共有股权,应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如未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则属于处分权的欠缺,即无权处分。但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夫或妻一方有权处分,自身主观上又是善意的、无重大过错的,则交易有效,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从而可支持第三人善意取得股权。
  2.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这是《公司法解释三》第26条规定的情形。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隐名投资主要呈现两种形态,一种是意思自治式,即隐名投资人与名义股东达成协议,由后者作为公司显名股东;另一种非意思自治式,即显名和隐名的并存非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所致。《公司法解释三》第26条规定的名义股东,应属于在意思自治情形下产生的名义股东。
  3. 一股二卖情形。这是《公司法解释三》第28条规定的情形。该条规定: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处理。
  4. 处分权受到限制的情形。基于某种特殊原因,股东的股权受到一定限制而不能自由处分。比如,公司章程限制股东自由处分的股权,而该股东擅自转让该股权。

(二)应予排除的无权转让行为

  1. 转让合同无效。因为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交易安全,要达到该目的,自然要保护合法有效的交易,这就意味着,善意取得必须以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转让合同合法有效为基本前提。再者,善意取得仅能补正转让人在权源方面的瑕疵,不能补正转让行为在其他方面的瑕疵。故而,无效的转让合同被排除在外。
  2. 股东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伪造签名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在“崔海龙等与无锡市荣耀置业有限公司等股权转让纠纷上诉一案”中,最高院认为,股东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伪造签名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股东要求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受让方以善意取得股权进行抗辩。法院认定受让方构成善意,判定受让方取得股权。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3. 受让人与转让人在主体人格上具有混同性。对于适用善意取得的交易行为而言,其主体不得为同一民事主体,双方在法律上和利益上均系独立的主体。若转让人和受让人在主体人格上具有混同性,如转让人与受让人为父女关系,或者转让人是受让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则该行为不属于交易行为,当然无交易安全可予保护;既然无交易安全可予保护,自然也就无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空间。

受让人善意且无重大过失

一、善意的涵义

善意是个抽象概念,其拉丁语为Bona fides,意思是不知情。对于评判受让人善意之主观标准,主要有两种理论学说,即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前者认为受让人必须具有将转让人视为原权利人的认识,根据转让人的权利外观而信赖其为真正的权利人,如此方构成善意。消极观念认为受让人只要不知道转让人为无权处分人即构成善意,此处的不知道既包括不能知道和不应知道。现今主流观点是消极观念说,笔者持相同观点,在判断善意时应考虑从事交易时的客观情况,根据财产的性质,是否有偿,价格的高低,转让人的状况及交易经验等综合判定。

二、善意的认定时点

善意取得应符合合理的时间标准,即确定第三人是否为善意的时间点或时间段。由于对物权真实信息一旦了解,即永为恶意,所以善意原则上须持续存在。持续善意的起点标注于交易的初始阶段,就股权转让而言,应于股权转让合同缔约之初。对于善意持续至何时点终止,观点不一。上文中笔者已提出,股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应当参照不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而目前理论上对于不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中善意时间的把握尚存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一,只要受让人在申请登记时为善意,无论此后是否知道登记簿错误,均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成立。其二,将判断受让人是否为善意的时间点确定在记载于登记簿之时。鉴于当事人在向登记部门申请股权转让登记后,无法控制登记部门的工作节奏,把登记完成当成善意持续终点,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故而,笔者认为,当事人在申请登记时为善意,就足以构成善意取得的善意。

三、举证责任分配

对于善意的认定,还涉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由于受让人不知真实股权状况这一消极事实,要求其证明自己不知,逻辑上很难成立,实践中也很难实施。股权登记由国家机构办理,有国家信誉担保,理应具有公信力,只要无证据证明受让人知道真实股权信息的情况下,从受让人信赖股权登记的事实中,也应应推定受让人为善意。换言之,受让人无需主动证明自己为善意,而是应由提供反对意见的人来证明受让人为恶意。这一点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得到了验证,如在上文提到的“彭丽静与梁喜平、王保山、金海岸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侵权纠纷案”中,就是由原权利人承担证明受让人存在恶意的举证责任。

支付合理价格

一、必须有偿取得股权

把支付合理价格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意味着受让人必须有偿取得股权。该要件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交易行为,而狭义上的交易是需要支付对价。再者,该制度是以牺牲原所有权人利益为代价,来保全受让人的利益,如果允许受让人无偿取得股权,则有悖于法律努力追求的公平价值。

二、合理价格的确定

如何确定股权的合理价格,不仅是法学问题,即使在投资界关于公司估值也有着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现金流折现法等多种方法来评估公司的价值。公司股权的价值不同于有形财产,属于不可替代物,无法通过探寻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来确定。其价值由多种因素构成,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产品营利能力、人员素质、股东个人魅力等。非经评估机构专业评估,公司股权的价值难以客观真实。同时还要在评估基础上考虑双方约定的股权转让价格,由此才能体现股权完整的市场价格。

在司法实践中,价格是否合理,基本上仰赖于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法官在判断时,应重点把握住“合理的价格”中的“合理”,其并非绝对客观的概念,而是上下波动的,对此,不妨参考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释(二)》第19条的规定,以确认的基准价或市场价上下30%浮动为宜。

三、股权转让已依法完成登记

善意取得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无权处分情形下的权利瑕疵,保护物权交易动态秩序,在物权领域将交付或者登记要求作为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的情况下,股权善意取得也同样有这种机制,即受让人取得的股权必须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

股权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任何法律制度设计的目的均在于达到一定的法律效果,股权善意取得制度同样如此。参照《物权法》106条第1款、第2款,在股权善意取得的情形下,受让人能终局取得股权,相应地在原股权人和让与人等关系人之间也会发生债法上的效果。

公司资产管理热门知识

  1. 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风险分析
  2. 股权收购的重要事项
  3. 股权转让协议和增资协议的资金受让方不同
  4. 公司隐名股东协议
  5. 发行股份溢价价款的归属
  6. 新三板转制中的税收状况汇总
  7. 诈骗股权如何认定金额
公司资产管理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