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根据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超过二十年的将不受法院保护。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根据第一百三十六条,以下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根据第一百三十八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根据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根据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根据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根据第一百五十四条,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规定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根据第一百五十五条,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自继承开始之日起的第18年后至第20年期间内,继承人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的,其提起诉讼的权利,应当在继承开始之日起的20年之内行使,超过20年的,不得再行提起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继续,在该项专利权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达成的还款协议是否应当受法律保护问题的批复,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的还款协议,属于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的精神,该还款协议应受法律保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如果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债权人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债权人收到债务人所写欠款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诉讼时效期间问题的复函,因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而未声明引起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侵权诉讼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的1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诉讼时效期间问题的复函,购销、加工承揽等经济合同因质量纠纷引起的追究违约责任的合同诉讼,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二年的诉讼时效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