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获得被害人谅解:是否能为减轻刑罚带来影响?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转移 > 借条法律知识

绑架罪获得被害人谅解:是否能为减轻刑罚带来影响?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09

 
334218
  一、处分行为是什么意思

  1、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其处分的客体是权利。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包括契约(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及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台湾民法典第758条规定:“不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而取得、设立、丧失及变更者,非经登记,不生效力。”其所称法律行为,系指物权行为而言。又第761条规定:“动产物权之让与,非将动产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让人已占有动产者,于让与合意时,即生效力。”其所称让与合意,系物权让与合意(物权契约)而言。

  2、处分行为分为物权行为与准物权行为两类。物权行为是直接变动物权效果的行为,如让与物权、抛弃物权、认定抵押或质权等;准物权行为是直接变动物权以外支配型权认定、移转或消灭效果的处分行为,例如认定采矿权、渔业权等。

  二、民法中的处分行为有哪些

  处分行为是我国法律上一个特别鲜明的概念,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涵盖大部分的生活方面。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其处分的客体是权利。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包括契约(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及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

  《民法通则》第72条第2款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我国民法中的处分行为是指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引起物权变动的行为,主要包括:买卖,赠与,抵押,质押,出借等等。

  三、处分行为的适用范围

  关于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主义,即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至迟于行为生效时标的物需确定,并且一个标的物只有受一个物权行为或准物权行为处分(一物一权原则)。而负担行为不受限制。

  有效的处分行为,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要件。无处分权而处分标的物的,为无权处分,效力待定。负担行为不以行为人有处分权为必要,如出卖他人之物,则买卖契约仍为有效。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民法中的处分行为有哪些”等相关法律知识。处分行为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有效的处分行为,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要件。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手心律师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延伸阅读
  1. 交通肇事罪的减轻处罚情形
  2.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和解的审查内容
  3. 向外国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的相关程序
  4. 交通事故刑事和解协议
  5. 公诉案件中被告不赔偿的判决方式

债的转移热门知识

  1. 借款合同错误解决方法
  2. 债务债权转让的规定及程序
  3.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注意事项
  4. 车贷债权的转让合法性分析
  5. 免除债务的法律特点
  6. 欠条的格式和书写要求
  7. 民间借贷中的欠条起诉还款的支持性
债的转移知识导航

民间借贷解决方案

  1. 非法经营罪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抵押担保
  4.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5. 债务人不按约定使用借款引起的纠纷
  6. 借款因无书面合同(欠条)引起的纠纷
  7. 金融借款纠纷

债权债务合同下载

  1. 民间借贷还款协议书范本
  2. 公司还款协议书范本
  3. 房地产抵押合同范本
  4. 担保借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