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30
(1)、精神损害赔偿的受害人认定
精神损害赔偿的受害人指的是因侵权行为遭受精神损害并有权依法获得精神赔偿的个人,也就是精神赔偿的权利人。根据最高院《解释》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受害人可以是受害者本人或受害者的近亲属。然而,在确定精神赔偿的权利人时,只能进行固定的单项选择,不能随意选择或双项选择。即受害者在尚未死亡时,权利人为受害者本人;受害者已经死亡时,权利人为受害者的近亲属。这样的规定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仔细研究后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当受害者已故时,精神赔偿的权利人是否与受害者一致?二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因侵权行为致残的人的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如何处理。
因侵权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人被称为直接受害人,而因直接受害人的损害而引起精神损害的人被称为间接受害人。间接受害人即为直接受害人的近亲属。根据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既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家庭关系,人们通常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并且存在亲情。因此,一般情况下,直接受害人会有间接受害人。那么,当直接受害人死亡后,作为权利人的间接受害人行使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到底属于自己的权利还是直接受害人的权利呢?由于精神损害无法直接转化为财产,它与生命息息相关,生命结束了,精神也随之消失,因此不需要任何手段来进行保护。同时,法律对于因侵权行为导致死亡的受害人给予一定的死亡赔偿金,实质上是对受害人死亡的安抚费。这并不是安抚死者,因为死者无需安抚;而是安抚活着的人,对于因受害人死亡而承受悲伤和痛苦的人进行安抚或精神补偿。因此,间接受害人行使的应该是自己的权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损害。既然直接受害人死亡后,间接受害人可以行使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那么,在直接受害人致残时,如何处理间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呢?不可否认的是,直接受害人致残会给间接受害人带来精神损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直接受害人严重残疾,面目全非,无法自理),间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不亚于直接受害人死亡时的精神损害。因此,法律也应该对因直接受害人致残而导致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的情况进行保护。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进行确定:
(1)、侵权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侵权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是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依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是指侵权行为的种类,程度是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程度,后果是指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2)、受害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受害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也有一定的影响。身份和地位高的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可能更严重,因此赔偿数额也可能更高。
(3)、受害人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受害人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也是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因素。年龄较小、性别较弱或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可能更大。
(4)、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也会影响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如果侵权人的过错较大,那么赔偿数额可能会更高。
(5)、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因素。在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平衡。
综上所述,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以确保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公正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