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1-25
刑事案件的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认为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时,在法定时限内按照一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案件的诉讼活动。抗诉权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抗诉有两种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时,应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抗诉的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对象是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要求上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案件。
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抗诉的情形包括:
1. 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法律事实不清,指控犯罪证据不足;
2. 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而却被判无罪,或者使无罪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
3. 适用法律错误使重罪轻判、轻罪重判;
4. 对被告人的罪名认定有错误,一罪判数罪或者数罪判一罪,导致量刑畸轻畸重;
5. 在没有法定的免除刑事处罚或者适用缓刑的条件下,对被告人免除刑事处罚或者适用了缓刑;
6. 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严重违反诉讼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1. 出现了新的证据证明原审法院判决、裁定认定的犯罪事实确实有错误;
2. 认定犯罪的主要证据不充分、不确实或者是证明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相互矛盾不能排除;
3. 原审法院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上出现错误;
4. 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
对于二审程序的抗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一审判决书的第二天起十天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对于裁定的抗诉,应当在收到裁定书的第二天起五天内提出。而对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则不受时间限制。无论是何种情形的抗诉,人民法院都必须重新开庭审理抗诉案件,并作出新的判决、裁定。
人民检察院获取抗诉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除了检察员通过审理案卷和对判决、裁定的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请求后五日以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超过诉讼时效的,还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的控告申诉部门提出抗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