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保护法律知识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15

 
315122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16条规定: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

  1、“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2、“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3、“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4、“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于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5、“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6、“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对于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估价机构进行确定。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规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延伸阅读
  1. 假一赔三规定的执行问题及解决方法
  2. 生产、销售伪劣烟草的法律处理方式
  3.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怎么判
  4. 生产销售伪劣防护产品和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
  5.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从重处罚

著作权法热门知识

  1. 生产、销售假药罪无罪辩护词
  2. 服装冒牌行为的刑事责任
  3. 著作权代理的定义和特征
  4. 集体管理:信托关系而非代理
  5.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
  6.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定义
  7. 买到假冒茅台酒怎么维权
著作权法知识导航

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1. 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 商标构成的要素
  3. 合作作品中的著作权
  4.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
  5.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6. 著作权申请登记
  7. 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