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24-05-1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此类非法集资行为是指以养老服务为名收取会员费、“保证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此类非法集资行为是指养老服务机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吸收公众资金,而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
此类非法集资行为是指养老服务机构打着投资养老公寓、养老地产等幌子,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还有部分以投资养老基地、养老建设项目等名义,承诺给付高额回报,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养老服务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一些收费监管方式仍待研究完善。例如,部分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收取高额押金或会费,虽与非法集资有明显区别,但也存在较大隐患,如何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仍需研究完善。
多数老年人对金融知识不了解,防范非法集资意识和鉴别力不强,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财产损失。
一些养老投资或收费行为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协调监管难度大。特别是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并不开展以集中生活照料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其涉嫌非法集资等行为很难发现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