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10-21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活动。其要件包括: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个人向30人以上吸收存款,单位向150人以上吸收存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罗国良副庭长的解释,非法集资的认定必须满足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条件。如果集资行为是针对特定对象,在亲友或单位内部进行,而不是向社会公开宣传,那么这种行为不符合非法集资的社会性特征,因为集资对象具有特定性,限定在亲友圈或单位内部人员等有限范围内。
民间借贷是指个人向周边亲戚借钱用于生意或购房等目的,属于民间借贷行为,不需要央行的批准,也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金融活动。而非法集资是指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个人吸收存款的对象超过30人以上,才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常见的非法集资形式包括投资理财领域、P2P网络借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领域。投资理财领域出现以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等名义进行集资诈骗的公司;P2P网络借贷需注意平台不能充当信用中介,投资者要警惕虚假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原则吸收农民资金进行高息放贷;其他领域包括房产界的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规定了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涉案财物一般应在诉讼终结后返还集资参与人,不足部分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返还。该意见还规定了跨区域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处理问题,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别处理,并要求按照统一制定的方案处置涉案财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处置涉案财物构成渎职等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