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09-21
根据现行婚姻法第40条的规定,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然而,如果一方在婚姻中承担了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较多的义务,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而另一方则应当予以补偿。这一权利被称为补偿请求权,是现行婚姻法中分别财产制的一部分。
补偿请求权的存在是为了正确评价夫妻一方从事家务劳动或协助工作的价值。家务劳动是指为满足家庭成员生活需要而从事的劳动,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可以节约家庭支出,间接增加家庭财富。夫妻共同财产制下,从事家务劳动的一方享有对婚后所得财产的共有权,这就意味着家务劳动与社会劳动具有同等的价值。然而,如果夫妻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在离婚时一方无法分享对方婚后所得财产,就会忽视家务劳动的劳动价值。同样地,如果夫妻约定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不允许协助方分享被协助方所创造的财富,也会导致一方无偿占有另一方的劳动。因此,规定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的补偿请求权,以强制法平衡夫妻双方的利益关系,弥补分别财产制的缺陷。
补偿请求权的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件。首先,夫妻双方必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这一要件只适用于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的夫妻。其次,夫妻中必须有一方在共同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义务。这是启动离婚经济补偿的原因条件。如果一方并未在共同生活中承担更多的义务,即使夫妻双方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也不能要求对方进行物质补偿。
补偿请求权属于债权性的民事权利,是多付出义务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的补偿请求。在行使该请求权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该请求权只能在离婚时行使,不能在离婚之前或之后向对方提出补偿。多付出义务的一方应当在离婚诉讼中向对方提出补偿请求。如果在离婚时未提出补偿请求,对方可以不予补偿。其次,补偿请求权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
在给予补偿时,双方应首先协商确定补偿数额和给付方式。如果协商不成,人民法院将在查明夫妻双方财产状况和一方多付出义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确定补偿数额。具体而言,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一方付出的义务多少,因为离婚经济补偿是对夫妻分别财产制的修正,以一方付出较多家庭义务为前提。补偿数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付出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协助对方工作的程度。其次是少付出义务一方获得的利益,包括显性的、有形的财产价值和隐性的、无形的可期待性利益。最后,还需要考虑双方的财产状况和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