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09-17
刑事案件抗诉程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下抗上审,另一种是同抗同审。
下抗上审是指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在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时,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同抗同审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依法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与刑事案件抗诉不同,民事抗诉程序一般采用上抗下审的方式,很少采用同抗同审的方式。此种情况下,判决和裁定均是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案件。
同级人民检察院在发现同级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法定要件和条件后,只能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是否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下级人民检察院不能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只能通过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如果上级人民检察院采纳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提抗,将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往往不直接进行再审,而是指令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进行再审。
民事抗诉与刑事抗诉不同,民事案件抗诉形成再审,是基于法律授权检察机关有事后监督的职能。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以原裁判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限,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检察机关的抗诉只是启动再审程序,其作用仅表现为再审的提起,即一种程序上的原因力。在庭审开始后宣读抗诉书即可。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和权利。人民法院不仅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而且在处理争议时,应当根据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对原告和被告双方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民事诉讼是私人之间的诉讼,也被称为私法。尽管一些国家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以不同方式参与民事诉讼,但这并不能改变民事诉讼的性质。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注重抗诉率,而不追求抗诉后改判率。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民事裁判结果与检察机关没有利害关系,甚至不涉及对其工作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