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02
1. 如果分立后的企业分得的有效资产与其分担的债务基本相当,或者分立后的企业资产足以保证其履行所分担的债务,一般应按照分立协议的约定确定债务承担主体。
2. 分立协议约定的事项不得对抗第三人。企业分立导致债务转移,根据基本法理,债权人应为协议的一方当事人。此外,企业分立行为一般为企业的单方行为,企业分立时关于债务承担的协议不具有约束、对抗债权人的效力。
根据司法实践,企业分立是指由原来的一个企业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企业分立后,如果原企业主体资格消灭,分立后成立数个新企业,各自具有法人资格。原企业债务的承担,分立后的新企业应当以分立时各自所取得的财产的份额,按比例分担。如果原企业主体资格不消灭,并且在分立改制时采取“脱壳经营”方式,则企业分立前的债务由原企业与分立后新设立的企业共同承担清偿责任。
公司分立后债务的承担方式将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那么债权人应向谁请求偿还债务呢?
根据《公司法》第175条规定,公司分立时,其财产应进行相应的分割。公司分立后,应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在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在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也就是说,公司分立时应对财产进行划分,同时将债务进行分割。但是不论公司之间如何约定债务,公司都对债权人负担连带还债义务。债权人可以向任意一家公司请求债权,而偿还债务的公司可以向其他公司追偿。
分立后的公司对债权人负担连带偿还责任,都对债权人负有债务,因此债权人可以分别向各公司请求债权。但是所请求的债权之和不能超过债权人的总债权。
通常情况下,公司注销前应进行清算,对债务进行处理。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股东为了逃避债务,可能不进行清算或者进行不合法的清算,甚至采取"主动吊销执照"的方式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注销后的债务如何清偿?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方式:
股东为了逃避债务,常常恶意注销公司或者在转移财产后注销公司等。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追索相关股东,以实现债权。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清算组及清算人员在清算过程中具有违法行为,将被处以罚款等处罚,并同时没收违法所得。
在合伙企业清算中,如果清算人有违法行为,应对债务承担偿还和赔偿责任。在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偿还责任。而在企业破产时,如果行为人具有破产法规定的行为,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