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后的强拆是否还算违法?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01
导读:在集体土地征收程序中,先补偿后征收是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在征收中对合法房屋的强拆,必须经过法院的批准方可实施。征收方先自行强制拆除房屋,后将补偿款项转至被当事人帐户,明显违反了法定程序的要求。
征地拆迁中的法律问题:强拆行为是否违法
案情介绍
2018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为推进城乡建设,对周边农村进行了征地拆迁。其中,刘某的房屋位于征收范围之内。2019年2月,征收方要求刘某限期交出土地。然而,由于补偿标准问题未达成一致,刘某未能按期拆除房屋。于是,征收方于2019年5月组织了强拆,并将原定的补偿款交给了刘某。
被征收人的主张
刘某认为,他之所以不签字是因为对补偿标准不满意,因此并没有与征收方达成协议。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征收方的强拆行为违法。
征收方的辩称
征收方辩称,尽管强拆行为在程序上违法,但由于立即支付了补偿款,且未给刘某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强拆行为不应被认定为违法。
律师解读:强拆行为是否违法
律师指出,征收方的观点并不正确。给了补偿款但未造成极大损失并不意味着强拆行为不违法。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在征收中对合法房屋的强拆必须经过法院的批准方可实施。然而,在本案中,征收方先自行强制拆除刘某的房屋,然后再将补偿款转至刘某的账户,明显违反了法定程序的要求。律师进一步解释道,法律规定先补偿后征收的原因在于实践中很多征收工作由征收方主导,存在被征收人在未获得合理补偿的情况下房屋被拆除的情况。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征收人,让他们能够拥有一定的主动权,法律明确规定了先补偿后征收的原则。如果房屋被拆除,被征收人将失去与征收方进行谈判的底气。在这一原则的保护下,被征收人可以更有发言权和谈判的主动权。法律明确规定,以尽可能减少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并追究相关责任。因此,征收方的强拆行为依然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