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7-27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工伤残疾鉴定应在伤情稳定后进行。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后,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出现残疾并影响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第七条,职工发生工伤后,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出现残疾并影响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其雇主应及时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检查鉴定级别是否有问题。如果对鉴定结论(级别)不满或有疑义,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后的15天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结论申请。
根据鉴定标准计算赔偿金额。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住院伙食补助、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和医疗补助金等。如果单位投保了工伤保险,则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根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如果没有投保(特指未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保),则根据标准与雇主协商解决。
如果与雇主无法协商解决,可以根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
如果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满,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如果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满,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如果仲裁或判决生效后,雇主拒绝支付赔偿费用,则可以根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进行执行。
提交鉴定申请时需要前往具有相应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的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初次鉴定或复查鉴定结论不服提出的再次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