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16
在当代社会中,公司法是一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法律。从名称上来看,公司法主要是用来规定公司的相关事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公司的成立,还有公司的解散。那么,公司法在我国是如何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以下情形:
如果公司出现了第一种情形,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来延续存续。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须经持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须经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此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并且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解决,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5日颁布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如果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并符合《公司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股东的知情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权益受到损害,或者公司亏损、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或者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进行清算等情况,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解散公司诉讼。
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应以公司为被告。如果经人民法院调解,公司收购原告股份,公司应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6个月内将股份转让或者注销。在股份转让或者注销之前,原告不得以公司收购其股份为由对抗公司债权人。如果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将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制度进行破产清算。
综上所述,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根据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限届满,股东会决议解散公司,以及公司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具体情况可以咨询相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