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15
根据《医疗事故条例》规定,医疗费的承担是根据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并凭据进行支付。但是,原发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在内。如果在结案后需要继续治疗,将按照基本医疗费用进行支付。
根据《医疗事故条例》的规定,医疗费仅指治疗“医疗事故”所产生的费用,不包括治疗原发疾病的费用。在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审结后,后期治疗费用只能按照基本医疗费用进行支付,这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限制。在诉讼期间,未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不能提出,即使提出也很难得到法官的支持。
根据医疗事故的相关处理规定,治疗原发疾病的费用不能计算在“医疗事故”的费用中。所谓的医疗事故费用是指在错误治疗后出现的治疗后果所支付的医疗费用。由于错误治疗仍属于治疗原发疾病的范畴,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费用,因此在医疗事故诉讼中无法提出。
根据《医疗事故条例》规定,如果患者有固定收入,将根据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进行计算。对于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情况,将按照三倍进行计算。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患者,将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计算。
根据《医疗事故条例》的规定,在计算误工收入时对“高收入阶层”进行了限制,规定了最高上限的标准。同时,对于没有收入或低收入的人群也给予了相应的照顾。
在医疗诉讼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每月收入很高的情况。然而,在设定赔偿数额时,法律往往采取向下照顾的原则,对高收入阶层实施限制措施,以防止赔偿数额过高。但对于收入较低的患者,尤其是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患者,将按照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计算误工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法律倾向于保护“弱者、穷人”的权益。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按照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计算误工费,不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如果赔偿数额根据个人工资收入水平计算,则应向法庭提交个人收入水平的证明,通常是单位提供的工资收入证明、工资单、完税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