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06
一、报告医疗过失行为
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以下情况属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可分为三类:
二、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
在当事人协商解决中,医方应在解决后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如果需要鉴定,双方应共同委托鉴定,并协商预交和承担鉴定费用。在争议解决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主动处理的职责。对于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调查,并进行医疗事故判定或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鉴定费用由医方承担。然而,允许当事人在处理重大医疗过失事件时自行协调解决,否定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与法律意图相悖。
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申请人需预交鉴定费用,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当然,如果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医方违反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然而,处理程序和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相差甚远,难以理解。唯一的区别在于医患双方是否存在争议,而不论是否存在争议,医方都有报告义务。医方违法不报告,义务更少。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时,如果涉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不应适用申请处理程序,因为它不属于该程序的范围。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仅推断为医疗事故,仍需进行判定或鉴定,就像医患双方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存在争议一样。因医疗机构不报告而适用申请处理程序是没有道理的。
适用诉讼优先原则,即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可能在诉讼中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进行处罚等行政专有职权,仍应履行。诉讼优先原则明确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况。似乎,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终止。然而,这将导致不同机关同时认定同一问题,这是不适宜的。另一方面,医学会明确规定不受理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这将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可能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由报告引发的行政处理程序,除了应处理行政职权专属事项外,应终止处理。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这是因为医疗过失行为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行政机关需要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