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3-06-29
医疗过失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非出于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存在过失,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医疗行为。
医疗过失行为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判断医疗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并且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评判医疗行为主体是否存在过失,不能凭借主观推断,而必须通过认真、科学的判定来进行。
医疗过失行为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后果,无论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种损害是患者在寻求医疗机构治疗时由医疗机构附加给患者的。因此,医疗机构有责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避免和防止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医患双方均可申请医疗过错鉴定,但在《民法典》实施后,医疗机构只有在存在过错时才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举证责任由患方承担。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如果患方无法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医疗机构则不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医疗过错鉴定往往由患方提出申请。
患方提出医疗过错鉴定申请后,需向法院提交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鉴定材料;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证据证明其无过错。材料提交给法院后,法院将安排双方进行质证。质证过程中,双方主要对材料的真实性是否有异议,而对其证明力则无需辩论。
法院将鉴定材料移交给技术科后,技术科会协商医患双方共同选择一个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过错鉴定。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通过抽签、摇号等方式来决定鉴定机构。此外,还有鉴定前的听证、鉴定材料的补充、鉴定结果的出具等步骤。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并不需要证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只要行为人未履行法定的注意义务,并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而行为人并非希望或放任不良后果的发生,就可以确定其行为为过失行为。因此,我们应及时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