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重大的医疗过失行为怎么处理?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6-21
导读:发生重大的医疗过失行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是诉讼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当然了,如果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情况之下,那么根据我们国家法律当中的规定,是需要在12个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法律程序
一、报告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具体情形包括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情况,以及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情况。此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还可以规定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形。
二、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并且是由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的过错所导致的,那么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还有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的义务,特殊情况下需要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明确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如果医务人员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处理机关和程序
对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处理机关应当是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和法院。具体处理程序如下:1. 不适用当事人协商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不适用当事人协调处理的范围,即当事人自行协商无效。医方应在解决后的7日内履行报告义务,并且需要鉴定的情况下,由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并承担鉴定费用。卫生行政部门在争议解决前并无职责主动处理。2. 不适用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解决的程序:尽管当事人可以申请处理,但申请后应适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程序。卫生行政部门应先在10日内进行审查,决定受理后方可进行判定或移交鉴定,并且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交。如果不构成医疗事故,由申请人承担责任。发生重大医疗过失事件时,医方违反报告规定,患者可以申请处理,但处理程序和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难以理解。因此,当事人申请处理的争议,可能不应适用申请处理程序,因为它不属于该程序的范围。3. 适用诉讼优先原则: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应适用诉讼优先原则,即凡诉讼中可能处理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不处理或终止处理。但仍应履行责令医方采取救治措施和对违反报告义务行为的处分等行政专有职权。诉讼优先原则明确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处理争议的情形。然而,由于报告而启动的行政处理程序不应终止,这势必导致不同国家机关同时认定同一问题,这是不合适的。此外,医学会对法院已受理的事故鉴定明确规定不予受理,这可能导致卫生行政部门根本无法处理。因此,我们认为,除了专属于行政职权处理的事项外,由报告启动的行政处理程序应终止处理。
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处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生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包括可能导致人员受伤甚至死亡。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在12小时内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此类事件,并且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来解决赔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