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6-08
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受害人(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受害人应当提供与医疗行为相关的证据,包括自己受损害的事实和接受过医疗的事实。损害范围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而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
患者及家属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均可向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时,应提交医疗事故鉴定申请书和身份证明,以及鉴定过程中所需的其它材料。
医疗事故鉴定的申办程序如下:
1) 患者及家属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申请医疗事故鉴定;
2) 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医患双方直接向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申请鉴定;
3) 医患双方中的任一方提出鉴定要求,要向医疗机构所在辖区的区(市)卫生局提出申请,由区(市)卫生局受理,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4) 医疗事故争议中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当事人要直接向市卫生局提出鉴定申请,由市卫生局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
5) 患者或医疗单位对市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在收到鉴定书15日内向省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
非法行医、游医药贩等其执业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不属于医疗事故鉴定范围,卫生行政部门将坚决予以取缔,受害人可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医疗事故原则上应由当事的医疗单位与患者及其家属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中的规定进行协商处理。发生争议时,才提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向鉴定机构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中,并发症的诊断错误的事实依据可以作为医疗事故的证据向鉴定中心提供。如果证据材料不充分,可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鉴定结果,从而影响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