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8-08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应依照此规定执行。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起始日为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如果法律有其他规定,应按照该规定执行。然而,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但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要件是指适用诉讼时效的要求。
诉讼时效是对请求权的限制,没有请求权就无法适用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实质上也是对义务人的保护,对权利人进行督促。如果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怠于行使权利,并且没有其他事由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那么诉讼时效将产生法律效果。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有时也被称为诉讼时效结束或诉讼时效完成。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的胜诉权将自动消失。如果有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事实存在,诉讼时效可以"拉长",即在中断时重新计算时间,在中止时将中止的时间段排除后继续计算。
如果合同明确约定了付款期限,诉讼时效起算日为约定期限后的第二天。如果一方未按时付款,另一方可以从次日起主张逾期付款利息。
如果能够证明双方交易习惯,应按照交易习惯计算诉讼时效。如果无法证明交易习惯,则债权人可以随时主张,诉讼时效应从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付款之日起计算,逾期付款利息与之相同。不应从收到货物时起算,因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督促债务人及时付款。
根据一般交易习惯,在买受人收到货物时没有付款的情况下,除非事前有约定,否则出售人不可能意识到买受人有不付款的意图,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
如果欠条上写明了付款日期,诉讼时效应从写明的日期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如果没有写明付款日期,则债权人可以随时主张付款,诉讼时效应从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清偿欠款时开始计算,同时应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因此,只要确认合同合法有效,当一方违约后,对方是可以追究违约责任的。实际上,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违约责任,但违约后,合同相对人可能不希望在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下追究对方的责任。对于当事人来说,应在法定时效内行使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