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07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时,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此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需要补充的是,约定经济补偿金是竞业限制条款生效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约定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可以不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竞业限制适用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和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在劳动合同上进行签章,即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然而,劳动合同的鉴证在我国法律中被称为“鼓励鉴证”,而不是“强制性鉴证”。这意味着鉴证只是劳动合同治理部分对合同进行审查认定的一种形式,不能作为衡量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的标志。因此,认为劳动合同未经鉴证机关审核盖章就是无效合同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以及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都是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无效需要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例如,受雇一方提供了虚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即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法规或善良风俗,或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例如,约定制造冰毒、假钞等。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当反映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了一方的真实意愿,因此是无效的。
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合法化,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然而,了解以上内容并不足以完全避免劳动合同纠纷。因为劳动合同通常由单位提供,可能包含标准条款。因此,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需要特别注意相关事项。如果在合同中遇到标准条款,应该如何处理需要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