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规定的监护关系终止的情况有哪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1-14
导读:民法规定的监护关系终止情况包括被监护人恢复完全民事能力、监护人失去资格及被监护人死亡等。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法律规定的监护关系终止的情况
一、监护关系终止的情形
根据法律规定,监护关系可以在以下情况下终止:
- 被监护人取得或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 被监护人或监护人死亡;
- 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如果被监护人的父母或子女被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除非被监护人实施了故意犯罪且没有悔改表现,否则在被监护人申请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恢复监护人资格,并同时终止被监护人与原监护人之间的监护关系。
二、撤销监护权的情况
在以下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个人或组织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并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指定新的监护人:
- 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
- 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 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有关个人和组织包括具备监护资格的其他人,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老年人组织以及民政部门等。
三、监护人的监护原则
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
- 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除非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
-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相关的决定时,应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其真实意愿;
- 成年人的监护人应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协助其实施与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监护人不得干涉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
总之,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这是法律赋予的责任,不能推卸。然而,监护关系是可以终止或撤销的,当监护人死亡、被监护子女恢复完全民事能力或父母失去监护能力时,监护关系将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子女可能还未成年,但需要选择具备监护能力的人来担任监护人。这个人可以由居委会或法院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