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2-02
当事人中的一方自行订立合同,未经对方同意,合同不成立。
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未形成要约和承诺的一致,合同不成立。
合同的客体不确定,即合同内容不明确或无法确定,合同不成立。
要物合同中,未将履行物给付给对方,合同不成立。
需要经过批准、登记方能成立的合同,当事人未履行相应的批准、登记手续,合同不成立。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当事人未订立书面合同且未履行,合同不成立。
如果合同不成立,有过失的一方应根据缔约过失责任原则,赔偿另一方所受到的利益损失。如果当事人已作出履行,则应各自向对方返还已接受的履行。
合同成立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合意问题,一般不会产生违约责任。但如果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有以下情形之一,对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对方因此遭受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当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对方因此遭受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当事人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对方因此遭受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合同的成立原则是在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的基础上,以平等自愿、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共同签署。合同成立与否取决于合同承诺是否生效。如果承诺生效,则合同成立;如果承诺不生效,则合同不成立。根据法律明确规定,适用于所有合同,没有例外情况。因此,在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