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01-19
确认合同无效案中,当事人之间会发生恢复原状的义务。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规定,行为人应当返还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或者进行折价补偿。如果无法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应当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应当依照其规定执行。
无效的合同自始就没有法律效力。因此,根据合同法的原则,合同无效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后果是要求双方当事人的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成立前的状态,即返还财产或进行折价补偿。返还财产是恢复原状的基本方式,即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合同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返还根据合同交付给对方的财产,而接受财产的当事人则有义务进行返还。
关于无效合同返还财产的性质,目前我国立法并未明确规定是物上请求权还是不当得利请求权。有学者认为,返还财产属于债权性质的不当得利请求权。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接受财产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所获得的财产属于不当得利,根据不当得利返还原则,受益人应当返还所获得的不当利益。在确定返还范围时,应考虑善意和恶意的因素。如果返还义务人取得财产是出于善意,返还的范围仅限于现存的财产,对于非因其过错而灭失的财产可以免责。
另一种观点认为返还财产属于基于物权所产生的物上请求权。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一方先前交付给另一方的财产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仅为占有权之移转,已经接受财产的一方应将财产返还给原所有人。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返还财产的形式包括单方返还和双方返还。
单方返还是指在合同当事人一方违法的情况下,应采取的返还方式。即一方实施违法行为,应将从对方处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
双方返还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都从对方接受了给付的财产,因此将双方当事人的财产都返还给对方。需要注意的是,双方返还并不是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制裁。只有在合同双方当事人故意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时,才会将合同双方当事人从对方得到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这种制裁是对财产的依法收缴,而不是双方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