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7-0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车辆成了一种常见的交通设施。然而,车辆的增加也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解决,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报警求助,了解交通事故诉讼管辖法院受理的相关知识。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处理所管辖的区域或道路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当交通事故发生地的管辖不明时,最先发现或接到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先行救助受伤人员,并进行现场前期处理。一旦确定管辖权,由具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处理。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交通事故,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登记备查,记录报警时间、报警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发生交通事故时间、地点、车辆类型、车辆牌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人员伤亡等简要情况。对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还应当详细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颜色、特征及逃逸方向等相关情况。
如果报警人不报姓名,应当将其记录在案。对于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报警人,应当保密其身份。
当事人未在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当事人应当在提出请求后十日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交通事故证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接到当事人提供的交通事故证据材料之日起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如果当事人未提供交通事故证据,导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因现场变动或证据灭失等原因,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交通事故的处理从报警到申报到交通事故诉讼管辖法院受理,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尽管交通事故不一定构成犯罪,但在无法协商解决或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并在警察到场之前保护好现场,或者拍照留下证据,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