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8 更新时间:2023-12-0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果肇事逃逸的行为被监控记录下来并找到了行为人,应当依据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对于同车人员,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要看是否有指使肇事人逃逸的情况。
1、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动机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虽然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但逃逸行为具有直接的故意成分。因此,只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的恶意程度较低,是因为对现场后果的害怕。但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
2、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根据刑法理论,最直接的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的方法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进行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即使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情形之一的,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后的时间和空间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对于构成犯罪也有影响。即使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没有逃离现场,但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也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界定。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保持冷静并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积极救助伤者;其次,报警处理。交警将到场确定双方责任比例。绝不能逃逸,否则可能构成严重的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