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1-16
肇事逃逸58天的法律处罚应根据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来决定。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通常会根据刑法规定,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肇事人在事故发生后没有成功逃逸,而是指使他人离开现场,那么指使人不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共犯,因此不存在逃逸问题。相反,如果肇事人离开现场而指使人没有来得及离开并被抓住,指使人也不能被认定为有逃逸情节。指使人只构成一般的交通肇事罪,而对于肇事者来说,应认定其有逃逸情节的交通肇事罪。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一个量刑情节,而不是独立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存在未遂和既遂的区别,而逃逸行为不存在未遂的刑法意义。
为了保护肇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秩序,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不能仅仅考察当事人离开现场的行为,还应从其主观上考察是否有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年龄、身份等情况,综合评价。否则,这将不利于打击逃逸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当事人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定时间内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
当事人必须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意图,包括刑事和民事责任。尽管认识上存在差异,但倾向于仅包括刑事责任。
当事人必须已经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否则,仅仅因为当事人离开事故现场就认定为逃逸过于严格,同时也没有法律和情理依据。
除了上述三个条件外,以下行为也不能认定为逃逸:
交通肇事行为主要指的是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及时报案或积极救助伤者,导致严重事故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一旦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依据刑法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