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1 更新时间:2023-11-06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可以协商,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就赔偿问题达成共识。需要强调的是,造成犯罪的情况不能协商私了。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面临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而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将面临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1.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
要构成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首先需要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者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且没有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等情况,那么就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经构成犯罪,并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那么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进行处罚,对于未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采用刑法定罪处罚。
2.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主观目的条件
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并抢救伤者和财产(若需要移动,应标明位置),然后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予以协助。
如果当事人逃逸、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导致无法确定交通事故责任,那么该当事人应承担全部责任。这表明行为人在交通肇事行为之前就产生了以下五个行政义务:停车义务、保护现场义务、抢救伤者和财产义务、报警义务和听候处理义务。这五种义务都属于行政法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义务也属于刑事义务。
一旦发生交通肇事,行为人应积极救助伤者,并保护现场,配合交警部门的调查工作。交通肇事逃逸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对于此类情况,应根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情节进行相应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