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3-09-24
交通肇事逃逸和酒驾的严重性取决于具体情况:
如果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与酒驾相比,交通肇事逃逸更为严重。
如果交通肇事逃逸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未构成犯罪,那么酒驾行为更为严重。
酒驾的处罚主要包括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罚款和拘留。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会导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如果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严重后果,还会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而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极其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尤其是当肇事逃逸导致伤者因未能及时获得救助而死亡时,情节更为恶劣。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将承担更严厉的法律后果。有些肇事者可能会报警或将伤者送往医院后离开,认为自己已履行了应尽的责任,但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仍属于逃逸,并需要承担法定责任。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驾驶人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如果造成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立即抢救伤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这些规定明确赋予了肇事司机一定的义务,包括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及时报警并接受处理等。如果不履行这些义务,就构成逃逸行为。
所谓逃避抢救义务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没有履行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和迅速报案的义务;逃避法律追究则指行为人意图混淆责任认定,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等。因此,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从主观上,行为人必须有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
2. 从客观上,行为人必须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在大多数逃逸行为中,行为人同时具有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双重故意。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只具有逃避法律追究故意的情况,例如肇事后,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后自行离开,或者肇事后,行为人与医院联系后躲到一旁,待医护人员将被害人救走后离开现场。这种情况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