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0-19
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类型,其主要侵犯的法益是公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该罪的主要表现是违反交通道路法规,且属于结果犯。通常情况下,肇事者需要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情况,才会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在某些例外情况下,如果交通肇事导致一人以上重伤,并且肇事者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且在酒后或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也会被定罪并受到交通肇事罪的处罚。
划清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存在违章行为,并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如果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法规,但并没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那么就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其次需要考察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并且这种过失导致了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此外,这种危害结果必须是由行为人的违章行为直接造成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 行为的后果:虽然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但如果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交通事故,那么就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2) 因果关系:即使发生了严重后果,但如果这种严重后果与行为人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那么也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3)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即使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如果行为人没有过失,而是由于无法抗拒或无法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4) 行为人在事故中应负的责任:由于交通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在许多情况下,行为人和被害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行为人对事故不负责任或仅负次要责任,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因此,我们可以用这四个要件来阐述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即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唯一判定标准是该罪的犯罪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