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7-03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迅速处理现场。
处理事故现场后,车主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事故车辆后面150米或更远的位置设置三角警告标志,确保后车能够清楚看到。
交通事故必须由车辆造成,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碰撞不构成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在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和公共停车场。
交通事故是车辆在行驶或停放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若车辆完全停止时,行人主动与车辆碰撞或乘车人上下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现象之一。
交通事故必须造成直接的物质损失,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司法实践角度看,对于主观故意的“二次撞击”现象,仅凭现场痕迹难以认定,除非有现场录像、证人证言或其他证据。
对于刹车痕迹与行为人是否进行冲撞准备的证据,一般可以辩护为主观过失,而非主观故意。因此,这类证据不能作为直接证明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中的二次撞击现象,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是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当无法证明对方主观故意时,至少可以认定对方存在主观过失。
若交通事故行为本身符合交通肇事罪条件,即使过失行为引起二次撞击,也将被追究交通肇事罪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若交通事故行为本身不构成交通肇事,但过失行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应根据过失比例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若过失行为导致对方重伤或死亡,可追究过失方过失致人死亡或过失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
在确认存在“二次撞击”后,无法证实第二次撞击方存在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根据排他性原理,推定第二次撞击方的行为属于主观过失,应对第二次撞击的损害结果承担过失责任。
二次交通事故的责任大小取决于当事人造成事故的过错程度,而非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交通违法行为不一定导致事故责任,要看违法行为是否是事故的原因。若我方占主要责任,对方无证驾驶也会承担次要责任,并受到无证驾驶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