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22
扒窃是盗窃罪的一种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如果盗窃的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对于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盗窃行为,如果无法查证盗窃地点,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来判断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对于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盗窃行为,如果无法查证盗窃地点,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来判断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侵占罪和盗窃罪都以他人财物为对象,都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主观上都是故意,并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然而,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侵占罪的行为人在持有他人财物之后,认识到自己以非暴力手段非法占有该财物,犯罪故意产生于持有财物之后;盗窃罪的行为人在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之前,认识到自己以不为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所知道的秘密方法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犯罪故意产生于非法获取财物之前。
侵占罪的手段可以是秘密的、公开的或半公开的;盗窃罪的手段只能是秘密的手段。
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已经持有的他人财物;盗窃罪的对象则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并不持有的他人财物。其中,犯罪对象方面的差异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因素。
侵占罪必须拒不退还或交出他人财物才构成犯罪;而即使盗窃罪行为人在窃取他人财物后主动退还,仍构成犯罪,主动退赃行为只能作为量刑情节的考虑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盗窃行为的处理可能并不为人们所熟知。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盗窃罪的规定来定罪量刑,但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