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3-03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法院对涉及婴幼儿抚养权争议的离婚案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当事人之间互相“抢孩子”的情况高达60%。
在处理离婚案件中,我们经常遇到当事人长时间无法见到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有些当事人甚至遭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威胁和暴力行为。
在实践中,这类案件非常棘手,法官也面临着困扰。虽然我们一直倡导理性争夺抚养权,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双方在离婚诉讼期间都想独占孩子,一旦矛盾激化,双方将采取各种手段争夺孩子,导致离婚案件拖延。
另一方面,离婚争夺子女会让孩子一直处于动荡的生活环境中,与另一方的关系长期割裂,严重侵害了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些当事人为了防止孩子被另一方抢走,甚至不让孩子上学,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和人身自由权。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通过,开始施行。这部修订后的法律主要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六个方面,着重解决了性侵未成年人、校园霸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
对于婚姻继承律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该法律第24条的规定:在父母离婚时,应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并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见。同时,禁止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这是针对离婚争夺子女问题的首次立法。
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在离婚期间不得因为争夺子女的抚养权而抢夺或藏匿子女。尽管此前已有相关法律对此做出规定,但没有像这部法律一样明确禁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因此该法律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首先,如果你是被对方抢走孩子的一方,可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规定的“父母离婚时,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向公安机关报警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对方存在过错行为。
在此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注意收集证据。如果对方抢走并藏匿孩子,要保持冷静,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如果对方采取暴力抢夺孩子,可以报警寻求帮助,警方记录和笔录可作为对方不适合抚养孩子的证据。即使对方暂时藏匿孩子,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子女抚养权的归属。如果子女长期与你共同生活,对方将孩子抢走反而破坏了子女稳定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对方在抢夺孩子过程中可能存在暴力行为,法官会认为将抚养权判给你更为合适。
第二,申请行为保全措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4条施行后,申请诉讼行为保全的当事人会越来越多。早在2018年,《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就对此做出了规定:当事人因对方抢夺、转移、藏匿未成年子女而申请行为保全时,人民法院应责令对方交出孩子,或禁止其再次抢夺孩子。在申请行为保全时,还要提供基本证据。如果法院做出行为保全裁定后,对方不悔改,仍然抢夺、藏匿孩子,人民法院可以对其罚款或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