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13
1. 监督、看管、护理、教育病人在患病期间的生活和行为,以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抚养治疗。
2. 代办精神病人在患病期间的一切对外法律行为,包括转让或出租财务、订立契约、证言、继承、遗嘱等,但不得损害病人的利益。
3. 尽力照顾病人,包括向法院提出控诉,当有人侵犯病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时。
4. 遵从司法或公安机关的意见,对病人实施合理的监管,必要时可限制其行为自由,或强制住院治疗。一旦病情恢复,判断力和自知力存在,病人或监护人可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40条法规定,申请撤销原判决,使病人重新成为有行为能力的人。
1. 若被监护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监护人证明应该到该未成年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开具。
2. 若被监护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证明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开具。
1. 指定监护人:由后死亡的父或母在遗嘱中指定的监护人。
2. 法定监护人: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依一定顺序充任的监护人。
3. 选定监护人:由监护机关或法院选定的监护人。根据《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可以担任监护人。此外,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如果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有关单位同意,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必须由法定或指定的监护人负责,以保障监护人的权益。同时,监护人代办一切事务,并需根据实际情况履行自己的职责,以确保合理和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