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7-10
在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双方并不存在婚姻关系,因此不需要进行离婚程序。在同居期间所获得的财产应由双方协商分割,若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若当事人仅请求解除同居关系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若已受理,将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而若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子女抚养纠纷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关于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可以在具体分割时具体处理,但在财产性质的认定上,仍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分居只是感情问题,并未改变夫妻的法律关系,因此法律不应以分居为界限来变更财产归属。
夫妻财产制立法时,首要考虑的是夫妻身份,即夫妻的人身关系。我国法律选择了婚后所得共同作为法定夫妻财产制,以期夫妻能够共同进退、同甘共苦。这一原则是经过反复比较、仔细研究而选择的。因此,在夫妻的法定关系未解除之前,不应轻率地在法定原则之外规定例外情况。将分居期间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中独立出来,并不有利于解决夫妻矛盾。
从实际情况来看,夫妻分居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感情不和,有的是为逃避债务。而分居之后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有的分居是可以挽回的,而有的则是无法挽回的。以分居为时点来划分财产,而不考虑具体情况,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从某个角度来看,自愿分居的夫妻中,往往是夫妻关系中的“强者”一方。将分居期间所获得的财产视为个人财产,可能客观上纵容了一些逃避家庭责任的人,鼓励夫妻一有矛盾就分居,从而无法对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稳定产生良性影响。若夫妻分居期间,一方获得的财产较多,而另一方是无过错的弱者,将该较多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可以方便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分配,避免有人通过分居来逃避责任。
因此,若双方没有领取结婚证,即不具备法律保障的婚姻关系,双方在分开时并不像离婚情况下需要进行财产分割。然而,若双方事实上存在同居关系,并在同居期间产生了财产或子女抚养方面的纠纷,这种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法院进行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