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1-04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87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应由双方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人民法院将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进行平均分割。这意味着,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并且只要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判决。
如果双方无法协商解决共同财产分割问题,法院将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分割:
1. 男女平等原则:夫妻共同财产属于夫妻双方平等所有。离婚时,双方有平等分割共同财产的权利。然而,平等并不意味着份额的平均,具体分割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和财产来源等情况进行。
2. 保护子女、女方权益原则: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优先考虑子女和女方的利益。为保障子女的生活和成长需求,可以将一部分共同财产分给子女或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
3. 照顾无过错方原则:无论离婚是由哪一方的过错导致,无过错方都应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得到照顾。这是为了弥补无过错方所受到的身心伤害与痛苦,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4. 有利于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原则:分割共同财产时应考虑当事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确保分割结果合情合理。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下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1. 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
2.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3. 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4. 实际取得或已明确可以取得的知识产权的财产性收益。
5. 发放到军人名下的复员费、自主择业费等一次性费用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应得部分。
以下财产不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1. 双方或一方的婚前财产。
2. 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不能单方面提出财产分割要求,除非存在以下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
1. 一方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如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夫妻共同债务。
2. 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
婚后个人财产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