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3-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法定年龄是指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只有在达到法定年龄的基础上,结婚才被法律承认,否则将被视为早婚。然而,《民法典》并未明确规定晚婚的具体年龄,而是政府提倡和鼓励的结婚年龄。一般认为,男性年满25周岁,女性年满23周岁才能被认定为晚婚。
1. 男女双方必须是初婚,如果一方是再婚,另一方是初婚,即使初婚一方已达到晚婚年龄,也不能被视为晚婚。
2. 初婚年龄不能以举办婚礼的日期来计算。
3. 法定结婚年龄是《民法典》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晚婚年龄是计划生育法规所提倡的结婚年龄,根据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各往后推迟3年。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果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那么这些规章制度将被视为违法无效,对劳动者没有约束力。如果单位坚持执行违法规章制度,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并要求单位赔偿损失。
1. 如果劳动合同中有约定,婚假工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所在岗位或职位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如果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规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那么应按照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的标准确定。
2. 如果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都没有约定,可以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3. 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没有任何约定,婚假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照劳动者所在岗位或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婚假是指劳动者结婚时依法享受的假期,用人单位应当按时支付婚假工资。婚假不仅是对劳动者的精神抚慰,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职工享受三天的婚假。对于再婚者的婚假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回答道:“根据《民法典》和国家有关职工婚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