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2-08-09
(1) 在夫妻离婚时,双方可以通过协议处理共有房产;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人民法院将根据案件情况作出判决。
(2) 夫妻共有的房产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具体处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别。
(3) 对于不宜分割的夫妻共有房屋,应根据双方住房情况以及照顾女方或无过错方的原则,将房屋归属给一方。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的规定,夫妻离婚时,共同财产应由双方协议处理;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人民法院将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作出判决。对于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依法予以保护。
财产分割协议在生效后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效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明当事人的约定得到法律的认可,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将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合同约定的内容开始实际履行。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内容也体现在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得到法律的认可,双方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协议约定的内容。履行要求适用有关合同履行的规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财产分割协议并没有强制执行力,这与诉讼离婚中形成的调解书不同。调解书中关于财产处理的内容虽然也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但是这种协议是在法官主持下进行的,并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合法性,因此调解书中关于财产处理的部分具有强制执行力。相比之下,财产分割协议不同,法律并未赋予婚姻登记机关对财产分割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审查职权,婚姻登记机关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由于未经过司法审查,因此财产分割协议的履行发生争议时,与其他合同一样,必须先经过合法性审查。一旦合法性得到确认,待形成裁判文书后,可以申请执行。
财产分割协议在婚姻登记机关发给离婚证时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如果协议内容存在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况,其效力将受到相应影响。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财产分割协议作为当事人之间处理财产问题的自由约定,可能存在约定内容是否完全合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