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2-04-07
根据法律规定,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这意味着合同主体必须具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所需的主体资格。合同作为一种追求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和损失。因此,当事人必须能够理解和辨认自己的行为,判断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具备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
合同的有效性要求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通过外部行为表达产生、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外部意思表示与其内心真实意思是一致的。然而,有时行为人的外部意思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不能仅凭借行为人的外部意思表示来判断合同的有效性,还必须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
合同的合法性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也是合同有效的必要条件。合同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前提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而不合法的合同显然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也无法达到当事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此外,合同不仅应符合法律要求,还不能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规定:
根据法律要求,合同必须能够提供证据来证明其成立。这包括人证和物证。在书信、电报或电传等书面形式的商务沟通中,往来函电就是证明合同成立的有效证据。如果口头合同在成立后没有采用一定的书面形式来确认,那么它将因无法提供证据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甚至在法律上被视为无效。
一般情况下,合同的成立是以接受方的生效为条件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签订书面合同成为合同生效的先决条件。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如果采用书面形式,就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如果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也必须遵守书面形式的要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涉及多个环节,如果依靠分散的函电作为依据,将给合同的履行带来很多不便。因此,买卖双方无论是通过口头还是书信、电报进行协商,在达成交易后都应将谈定的完整交易条件清楚地列明在书面文件上,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为合同的履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