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01
受欺骗抚养非亲生子女的行为,并不属于无因管理。生父母采取欺骗手段,让非亲生子女的生母之配偶相信该子女为其亲生子女,并为之提供抚养费用,侵害了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财产权和人格权,应对其承担侵权民事赔偿责任。
首先,抚养子女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并非基于当事人之合意,因此将欺诈性抚养行为定性为因无当事人之合意而无效,并不妥当。根据法理,当事人之间无合意并不导致行为无效,而是使行为具有可撤销性或效力待定性质。此外,欺诈性抚养涉及到抚养人与被抚养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欺诈人本人并非抚养关系的当事人,因此认定因第三人的欺诈行为导致某一行为无效,也与法理不符。
其次,就欺诈性抚养的结果而言,无抚养义务人承担了有抚养义务人才应承担的抚养义务,将其归属为抚养义务人获得的不当利益,似乎是合理的。然而,欺诈性抚养强调主观的恶意欺诈与客观的不当利益的获得之间的结合,而不当得利说仅指出了行为后果的性质,不能概括行为本身的性质,因此仅以不当得利来定性欺诈性抚养关系并不全面、准确。
第三,无因管理强调无因管理人必须知道其“无因”而进行管理。然而,在实际情况下,欺诈性抚养在进行管理时,是有原因的,即在受他人欺骗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亲生子女当做自己的亲生子女予以抚养。因此,以无因管理来定性欺诈性抚养也并不妥当。
最后,用侵权责任法理论来解释欺诈性抚养较为合理。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事权益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就欺诈性抚养而言,其不仅侵害了无抚养义务人的人格权,尤其是名誉权,还实际造成了无抚养义务人的经济利益受损。此外,欺诈性抚养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有过错、有损害结果发生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侵权责任法理论也为无抚养义务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法理支持。因此,对于欺诈性抚养的定性和处理,可以按照侵权责任法理论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