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1-27
王-申的儿子五岁时,因右泪囊区肿块到某医院手术治疗。然而,手术后预后不良,引发了纠纷。为了获得赔偿,王-申决定将医院告上法庭。这个案件经历了五次鉴定,审理时间长达两年多,最终才有了一审的判决结果。
王-申的五岁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他的右眼近鼻部有一个小小的肿块。这个小肿块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容貌,更让王-申非常担心。为了弄清楚这个肿块的性质,王-申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经过人们的推荐,孩子住进了上海某医院,入院诊断为“右眼泪囊区肿块(性质待查)”。两天后,医院为王-申的儿子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后,王-申的担心逐渐减轻,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王-申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问题接踵而至。孩子的手术刀口迟迟不愈合,而且肿块的性质仍然没有弄清楚,医生说可能是炎症,但不能排除结核的可能性。孩子在医院住了一个半月,小小的肿块被切除了,但留下了疤痕,同时还出现了不停流泪的后遗症。出院后,王-申带着孩子继续寻医问药。然而,王-申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认为医院在为孩子进行手术时存在医疗过失,于是决定向法院起诉该医院。
王-申到被告医院复印了儿子的住院病历。在这些病历中,有一份《同家属、单位术前患者操作前谈话记录》,在病人家属签名栏内有“王-申”的签字。然而,王-申认为这个签字不是他自己的,并且他记得医院在手术前从未提到过必要时要摘除泪囊。但是,在谈话记录的“对手术中及手术后操作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加以说明”栏内的第11条后面加了括号,写着“在手术中必要时摘除泪囊”。王-申认为这份谈话记录是医院伪造的,医院侵犯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因此,他向法院提出了笔迹检验鉴定的申请。法院同意了王-申的申请,并进行了鉴定。
然而,鉴定结果出乎王-申的意料。鉴定结论认为,病人家属签名栏处的“王-申”签名是王-申本人所写。尽管有了鉴定结论,但王-申仍然不相信自己在术前谈话上签过字。再仔细看这份术前谈话记录,发现“手术中必要时摘除泪囊”明显是后来添加的。因此,王-申提出了重新进行文检鉴定的申请。法院委托另一家鉴定机构进行了重新鉴定。重新鉴定再次确认了:病人家属签名栏处的“王-申”签名是王-申本人所写。同时,鉴定机构也认为,病人家属签名栏内的第11条括号内、外的字迹不是同一支笔所写。通过两次文检,法院确认了王-申的签字同意手术。
医院对王-申的指控表示否认,声称在手术中没有过错。此外,医院还提请医疗鉴定机构对患者进行鉴定。医疗鉴定的结果显示,患者没有残疾。医院以此为依据,坚称自己没有医疗过失。
目前,王-申的诉讼仍在进行中,等待一审判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