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28
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条件主要包括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过错。
1.损害事实: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损害事实。侵权人只有在存在损害事实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责任。与其他损害赔偿相同,民事侵权责任是建立在存在损害的事实之上的。精神损害可能是非财产的,如姓名权、名誉权的侵害,也可能是财产的,如因精神损害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劳动而收入下降。由于精神损害无法用金钱计算,赔偿金额难以确定。
2.违法行为:精神损害赔偿的行为必须是违法行为。精神损害行为只能是作为的违法行为,而不可能是不作为的违法行为。精神损害行为指向的内容必须是特定的,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指向受害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特定权益。
3.因果关系:精神损害赔偿要求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精神损害事实的发生与侵害行为无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不必承担赔偿责任。精神损害的后果常常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侵害人身权利后,通过公共舆论的力量和人们的自尊心和名誉感而造成精神损害。
4.过错:精神损害赔偿要求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是侵权行为人在侵害他人权利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只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才会承担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
除了上述请求条件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决:
1.精神损害程度: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伤害和痛苦程度是影响赔偿金额的因素之一。例如,受害人出现愤怒、恐惧、焦虑、沮丧、悲哀、羞辱等情绪障碍,或因精神和感情受到损害导致身体患病等。医学专家可以根据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损害程度作出相应判断。
2.过错方的过错程度和具体侵权情节:过错方实施过错的种类、动机、情节等也会影响赔偿金额。过错程度一般与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成正比。
3.认定“致人精神损害”和“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受害人因侵权行为而死亡、残疾或被鉴定为重伤或严重精神障碍,可以认定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并且造成严重后果。对于没有造成死亡或残疾的受害人,是否属于“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有时候,虽然受害人没有残疾,但遭受的精神损害十分严重,也可以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