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1-26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取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等方式固定证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但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情形的除外。
对于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如果当事人未自行撤离现场,交通警察应当责令其撤离;如果造成交通堵塞,驾驶人将被处以200元罚款。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一旦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进行查缉。
对于平时生活中的大多数小型交通事故,如果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没有争议,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在撤离现场之前,当事人必须与对方当事人就事实和交通事故成因做一个书面记载,并共同签名。
如果即时达成协议书,也可以立即写一个事故处理协议书,明确协商赔偿数额和方式,之后立即撤离现场。如果当事人都办理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可以根据事故情况向保险公司索赔,也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般指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如果造成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如果抢救受伤人员需要变动现场,应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应予以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