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07
2004年3月20日,原告金某通过被告汤某的介绍,在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然而,到了2004年夏天,原告金某离开了工地。根据工资结算,工地的承包人袁某应该支付给原告金某4000元的劳动报酬,并出具了欠条。同时,被告汤某承诺在年底将劳动报酬带给原告金某,并索要了欠条。然而,到了年底,被告汤某并没有兑现承诺。于是,原告金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汤某支付欠款。
被告汤某辩称,原告金某的起诉有误,债务人仍然是袁某,原告金某应当向袁某主张债权。被告汤某向原告金某出具欠条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原告金某在袁某处工作,应当获得劳动报酬,原告金某与袁某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合法有效的。
被告汤某向原告金某承诺代为向袁某索要劳动报酬并交给原告金某,原告金某也将欠条交给了被告。因此,原告金某与被告汤某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被告汤某辩称向原告金某出具欠条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证实。因此,法院认定被告汤某自愿承担债务,并将委托代理关系转化为债权债务关系。被告汤某应与袁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原告金某向被告汤某主张权利,符合法律关于连带责任承担的规定。被告汤某在支付给原告金某全部劳动报酬后,有权向袁某追偿。
本案涉及被告汤某的身份由原告金某的代理人转变为债务人的变化,导致对案件处理出现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被告汤某作为原告金某的代理人,代理原告金某向袁某索要欠款,形成的是委托索款关系。代理人不能取得债权人地位,也不能成为债务人,被告汤某向债务人索款不成,因此被告汤某与原告金某之间不存在实际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原告金某向被告汤某索款本身就是错误的,即使被告汤某出具了欠条,也因其无实际内容而无效。
根据这种观点,被告汤某在明知案外人袁某为债务人的情况下,仍然自愿代替债务人承担债务。根据合同自治原则,只要被告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且未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负担,在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这种债务转移是有效的,应当得到法律认可。因此,被告汤某向原告金某出具欠条,原告金某也同意接受,使得原本应由袁某承担的债务全部转移到了被告汤某身上,因此被告汤某应当承担清偿责任。
根据这种观点,被告汤某没有完成原告金某的委托事务,因此相对于袁某来说,只要债务尚未清偿,被告汤某仍然可以代理原告金某向其索要。这充分证明,在袁某与原告金某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消除,即使被告汤某向原告金某出具欠条,也不能否定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被告向原告出具欠条的行为应当被视为债务的加入行为,与原有的债务关系并存。因此,原告金某可以根据并存的债务主张连带清偿责任,既可以向原债务人主张债权,也可以向汤某主张债权,当然也可以将其作为共同被告。在本案中,原告金某向被告汤某主张债权,应当得到法院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法院判决支持了第三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