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获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者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者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行为都属于不当得利。
在此行为中,获得利益的人被称为受益人,而遭受损害的人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司法实务中判案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是不当得利制度完善的标志。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主张四个构成要件,少数学者主张三个构成要件。四个构成要件包括:一方获得利益,致他方受到损失,获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有因果联系,以及无法律上的原因。笔者认为,四个构成要件更具体、易于把握和控制,能更好地调整不当得利的内部关系,并使不当得利受到严格限制,真正起到以制度代替衡平的作用,防止滥用。
一方获得利益是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之一。一方获得利益是指因为产生一定的法律事实结果,使得当事人的财产增加或者利益积累。一方获得的利益包括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两种情况。积极增加的利益包括当事人财产和权利的增强,以及财产和权利的消灭等情况。消极增加的利益指的是当事人的利益本应该减少,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例如费用等。如果不具备获得不当利益的构成要件,例如一方仅使他人财产受到损害,但自己没有从中获得利益,那么将产生损害赔偿责任而不是不当得利返还的责任。
他方利益受损是指因为一定的事实导致财产总额减少。如果仅仅一方获得利益,而未造成他人损失,那么就不构成不当得利。例如,拾得他人抛弃的物品并不只是减少了他人既有财产,而是他人本可以获得但未获得的利益。例如,甲将房屋租给乙,乙未经授权将房屋转租给其他人,导致房东甲遭受损失。一方获得利益和他方受到损失是否为并存的要件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即使受益人获得利益并导致他人受到损害,也不构成不当得利。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一款规定:“无法律上的原因,因他人给付或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负担费用而取得利益的人,对他人负有返还义务。”这一规定也说明了必须有一方受到损失。我国民法则以“造成他人损失的”表达了这一意思。
一方获得利益与他方利益受损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即受损失是由获得利益的人造成的后果。受损失人的损失和受益人的利益范围不必相同,它只影响义务人返还义务的范围,但形式不必相同。例如,甲将乙的古董卖给丙,甲获得了古董的钱,而乙丧失了对该物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尽管各个国家对不当得利的实体法律规定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取得利益的不当性,即取得利益“没有法律的原因”或者“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各国的表述不同,例如罗马法称之为无原因,瑞士法称之为无适法原因等。在我国民法中称为“没有合法根据”或者“无法律上的原因”,在解释上具有相同的意义,是构成不当得利的核心要件。无法律上的原因既可以是自始无原因,也可以是事后无原因。例如,无权人有偿处分他人财物而获得利益属于自始无原因,而在合同履行后被确认无效的情况属于事后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