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10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首先可以由医患双方进行协商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会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并封存有关医疗物品,展开调查并形成文字材料。之后,卫生部门会给出处理意见并再次协商调解。如果协商不成,会建议患者或家属诉诸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如果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复仪或二级鉴定。如仍不服,则申请复议和一级鉴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会根据鉴定结论和相关法规及制度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对处理结果仍不服,可以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双方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不必经过协商和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程序。诉讼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应第一时间与医务科联系并投诉,要求复印诊疗病历,并与医方代表一起封存病历。完成这些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用何种法律方式解决纠纷。
提起诉讼后,法院会安排第一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质证后的病历将移交给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排除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鉴定是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整个医疗纠纷诉讼的走向。患方应向专家小组提交详细的医疗经过陈述,指出医方的过失和违反的诊疗规范。在陈述书中,患方应明确指出医方的诊疗过错,避免给专家小组回旋的余地。如果患方不能指出医方的明显过错,专家们也可能作出对患方不利的鉴定结论。
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认定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赔偿金额。在确定赔偿责任时,要考虑医方的诊疗行为和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患方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医方过错程度,避免盲目索赔导致承担过多的诉讼费用。在医疗鉴定结论认定医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患方可以根据《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原则,举证证明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瑕疵并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后果,以人身损害为由提起索赔。